一、学校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6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奉献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
学校设19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附属医院10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现有教职工17358人(其中大庆校区5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3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8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龙江学者” 32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3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2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40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6个。硕士生导师1274人,博士生导师552人。
学校校本部设有15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人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信息学、医学检验技术(大庆校区)专业。校本部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7969人,研究生7775人,留学生325人。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A-)、8个学科进入B类(2个B+、3个B、3个B-)。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北方医学转化研究合作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黑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54门。
近十年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81部。获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立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382项,发表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875篇,其中SCI收录16篇。获各类科研项目9777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55项。获各种奖励94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8项、二等奖206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5088篇,其中SCI收录8694篇。编写出版著作696部。拥有有效专利826件,发明专利332件。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
主办《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二、招收类型
博士后类型 |
说明 |
招收时间 |
身份 |
师资博士后 |
面向本年度通过公开招聘遴选的非定向统招统分应届博士毕业生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师资队伍管理 |
每年1月、6月 |
全职 |
项目博士后 |
根据科研项目工作需要,由合作导师提请岗位计划招收的全职脱产博士后 |
招收时间不限 |
三、招收基本条件
(一)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二)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得时间不超过三年;
(三)不得进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一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博士后的进站申请由拟进站博士后本人提出,须经其工作关系所在院系(学科)、合作导师、流动站所在院系、人事处审批并考核通过后,办理博士后进站手续。
四、薪酬及其他待遇
师资博士后(劳动关系未调入所在博士后流动站者除外)在站期间享受我校中级职称职工同等待遇,比照学校职工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并按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项目博士后实行年薪制,基础年薪不低于15万元,年度考核绩效最高15万元。项目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我校中级职称职工同等待遇,比照学校职工人事管理、工资管理和职称晋升体系,并按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博士后合作导师可根据承担课题经费实际情况提高配套待遇。
五、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报项目及补贴
(一)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8万)
(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一等12万、二等8万)
(三)黑龙江省博士后特别资助、面上资助(最高30万)
(四)黑龙江省博士后英才计划(20万)
(五)黑龙江省博士后补助资金(每年10万)
(六)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10万)
(七)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
六、博士后创新人才优先进站计划
为吸引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现对2023年应届预计毕业的优秀博士生予以提前进站申报政策支持,签约即兑现待遇,使在读博士提前获得博士后年薪。申报条件:
1.身心健康、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兼备,注重科研诚信、学术诚信;
2.博士在读期间已展现优良的科研兴趣和发展潜质;
3.博士在读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者予以优先考虑。
在站期间获批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者可额外发放一年度在站薪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条件以当年度项目指南为准。原则上需: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思想品德。
2.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且无科研失信情况。
3.199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4.申报项目属自然科学,涉密项目须脱密。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基础科学、交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
5.申请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高水平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可为申请人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倾斜。
6.拟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为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应届博士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初步拟定研究计划。
7.获选人员须在博士后设站单位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须将人事关系(含人事、工资关系及人事档案)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
8.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本项目。
9.入选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及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原则上不得重复获得资助。
七、博士后招募课题组简介
详见附件。